大家下午好,今天的題目是《改革的歷史》。幾千年的歷史,實際上是改革與革命不斷出現(xiàn)的歷史。在當前的情況下,企業(yè)界、學界、甚至一些政界的朋友都感覺到一些迷失,好像找不到方向。我和大家一樣,也想在困惑中試圖尋找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方向,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讀一讀歷史。如果忘記了歷史,就很容易迷失在當下。
中國歷史上只有商鞅變法和鄧小平改革成功
從歷史來看,中國的改革事業(yè)是延綿不斷的,有幾次重要的改革,比如戰(zhàn)國時期商鞅和秦孝公的變法,為秦國崛起成乃至后來統(tǒng)一中國奠定了基礎。
歷史上提的不太多的一次改革是西漢末年王莽的“托古改制”。在史學家看來,王莽的形象相當負面,王莽實際上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大臣,他在西漢末年就認識到當時突出的社會政治矛盾,試圖通過改革解決矛盾。后世的史學家,特別是具有儒家思想的史學家對王莽采取了一概否定的態(tài)度,我個人認為,這是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歷史評價。
在王莽之后,南北朝時期又有北魏孝文帝和馮太后的漢化改制,在歷史上留下的資料也不多。實際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對后續(xù)中國制度的建設有著深遠影響,比如北魏所創(chuàng)立的府兵制、租庸調制、均田制等被后來的隋唐繼承。但是,因為北魏是鮮卑族拓拔氏建立起的政權,屬于外族,漢人史學家寫這一段的時候總帶有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,就像后來明朝人寫《元史》一樣。
孝文帝改革之后,又有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改革。明朝張居正的改革,從1572年到1582年,共十年。對于張居正的改革,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認為它實際上不是一次改革,改革深度和范圍與王安石變法無法比擬,只不過是想通過整頓吏治、調整政策,來提高整個明帝國國家機器的效率,我也同意這種看法。
比較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變法是清末光緒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變法,但變法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。眾所周知,慈禧太后發(fā)動戊戌政變,囚禁光緒帝,殺害“六君子”,各種新政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已經流產。
最近的一次改革是鄧小平領導的1978年改革開放。
很簡短回顧了一下歷史,粗略講,在中國歷史上,大概每隔四五百年就會出現(xiàn)一次改革的高潮。四五百年也許是時間的偶然,也許是中華帝國的制度和問題積累到一定時間,必須通過改革進行調整。古人有句話,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”,也可以說是“500年必有改革興”。到底是偶然,還是必然?是歷史學一個永恒的命題。
在這些改革中,一頭一尾成功了,其他全失敗,也就是說,商鞅和秦孝公變法成功了,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成功了,中間的改革或變法都失敗。我用“改革”和“變法”,其實這兩個詞是互用的,是同一個含義。
雖然中國歷史上每隔四五百年就有一次大規(guī)模的改革,雖然在這些改革中只有一頭一尾是成功的。
商鞅變法促進了中國社會由封建制向集權官僚制的轉變,這是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大轉型。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大轉型發(fā)生在東周末年,經過春秋戰(zhàn)國二、三百年的混戰(zhàn),到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,轉型才算完成。歷史教科書里有很多說法都是值得推敲的,比如“秦統(tǒng)一中國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”,這一論斷在今天史學界被公認為是錯誤的。從學術界的定義來講,中國封建社會只有西周一朝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宣告了封建社會的徹底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,這個新時代也就是皇權官僚專制時代。
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拉開傳統(tǒng)社會向現(xiàn)代社會過渡的序幕。按照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的說法,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,一直到清朝,中國的社會性質是皇權專制和宗法社會。他的判斷,我基本同意。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從傳統(tǒng)社會向現(xiàn)代社會邁進。
。。。。。